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27 10:15
□楊福成
世間萬物,皆有厚薄之分。厚者,人皆知其美;薄者,人常輕之。然而薄義之美,卻如蟬翼般透明,似朝露般短暫,往往被人忽略于眼底。我每每思及此,便覺人生百態中,那些淺淡的、短暫的、微小的情義,反而更見真純。
薄義者,非寡情也。它不過是情義之一種形態,猶如宣紙之薄,卻能承載千年墨跡,蟬翼之薄,卻可振動夏日長鳴。
人們向來推崇厚重,以為情深義重必得長久,殊不知情之深淺,原不在時間長短,亦不在聲勢浩大。我曾見過一對老夫婦,每日相對不過三言兩語,卻彼此心照不宣;亦見過熱烈如火的戀人,轉眼間便成陌路。情之厚薄,豈在外相?
薄義之美,在于其真。厚重的情義,往往摻雜著諸多計較與期待,如同商人囤貨,總盼著利上加利。而薄義則不然,它如清風拂面,來時不求回應,去時不留痕跡。記得幼時鄰家有一老嫗,每逢端午便給巷里孩童分送自制的美食。那美食做工粗簡,香氣不過半晌便散盡了,然而正是這短暫的鄉情,反顯得格外純粹。老嫗無所求于我們這些頑童,我們亦無以為報,彼此之間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,這薄薄的情義,卻比一些血脈相連的親情更令人懷念。
薄義之美,還在于其自由。厚重的情義如同枷鎖,使人不得自由呼吸。父子之間,夫妻之際,朋友之交,一旦情義過于厚重,便生出許多“應當”與“必須”來。甲必須對乙如何,乙應當為甲怎樣,情義反倒成了負累。而薄義則無此弊。
鎮上一位賣豆漿的老人,二十年來每日清晨必在街角出現,風雨無阻。我輩上班族日日經過,買他一碗豆漿,彼此點頭微笑,從不多言。后來老人病逝,街角空了幾日,眾人皆有不慣,卻無人知曉他姓甚名誰,家住何方。這種情義薄如晨霧,卻滋潤了多少匆忙的心靈。沒有束縛,不求回報,來去自由,正是薄義的可貴之處。
薄義之美,又在于其韌。世人多以為厚重者必堅固,薄弱者易摧折,實則不然。厚墻易倒,薄竹難折;巨石易碎,流水長存。情義亦然。那些看似深厚的關系,一旦遭遇變故,往往土崩瓦解;而那些淡淡的交往,卻能經受歲月沖刷。我見過許多號稱生死之交的朋友,為些許利益便反目成仇;也見過素不相識的路人,在他人危難時伸出援手而不留姓名。薄義如細水,不爭先,不逞強,卻能穿石。
薄義之美的極致,在于其無私。厚重的情義,總難免帶有占有之欲。父母之于子女,戀人之于彼此,朋友之于朋友,常常在情深之處生出“你是我的”之念。而薄義則無此執念。它如陽光普照,不擇地而施;如雨露滋潤,不計較回報。
我曾在一偏僻山村借宿,主人將最好的房間讓與我,備了簡單的飯菜,次日我離去時,他拒收分文,只說一句“路過再來”。這種情義,薄得幾乎看不見,卻厚得能溫暖人心。
世人追逐厚重,以為唯有厚重方能長久。殊不知天地之間,最長久者恰是那些看似薄弱之物。空氣至薄,卻無處不在;陽光至薄,卻能滋養萬物;時間至薄,卻能改變一切。情義何嘗不是如此?那些不求回報的微笑、那些不經意的援手、那些轉瞬即逝的善意,它們如塵埃般微不足道,卻構筑了人間的溫暖。
薄義之美,還在于其包容。厚重的情義往往排他,要求專一與完整。而薄義則可以廣施,不排斥其他。一個人可以同時對許多人懷有薄薄的情義,而不減其真。猶如園中百花,不必獨愛一朵,盡可欣賞滿園春色。
人生在世,不必處處求厚。有時候,薄一點,反而更見真情;淡一些,反而更顯深意。如同水墨畫中的留白,看似空無,實則蘊含無限可能;如同古琴音中的停頓,看似中斷,實則意蘊更深。薄義之美,正在于這有無之間、遠近之際、濃淡之處的微妙平衡。
薄義之美,美在其真,美在其自由,美在其韌,美在其無私,美在其包容。它不求銘記,不懼遺忘,來如春夢,去似夏云。而這,或許正是薄之境界。